【引言】
1946年,在泗县这个地方,山东野战军出动了22个团发起攻击,而另一边,桂系的两个团则死守着城头。战斗一打就是五天四夜,战士们在水里泡着,地上趴着,拼尽全力。可到头来,城门还是纹丝不动,反倒是自家损失惨重,2000多名战士伤亡。
打完那场仗,陈毅埋头写起信来,嘴里不停嘀咕:“咱们动手太快了,太心急了,还打错了对象!”
【拼不过还硬上?这叫“拿鸡蛋撞铁锤”!】
1946年8月头几天里,山东野战军调动了22个团的兵力,浩浩荡荡朝东边进发,目标直指泗县。泗县这地儿,说大不大,就在安徽和江苏交界的地方,但它位置关键得很。它正好挡在津浦路的东边,成了国民党桂系第七军的一块重要地盘。
根据那时候的防守消息,这个地方表面上防御力量挺薄弱,就驻扎了第七军下面的第一七二师两个团,说白了就是桂系那边不太受重视的部队。
实际情况比情报中说的要复杂得多。这两个团是从南宁出发,一路转战到淮南的老牌战斗部队,专门负责守护关键的交通要道。他们有个响亮的称号叫“桂系炮兵加突击”,意思是他们既擅长防守也擅长进攻。
进攻方这边,说起来是山东野战军22个团全体出动,但实际上,真正负责主要攻击的,仅仅只有八师派出的6个团。剩下的那十多个团呢,它们被分散到了外围,负责设置迂回封锁线,还要支援其他战场。
更麻烦的是,打仗那会儿,刚好碰上江淮地区下大雨,泗县那里河网密布,农田全给泡了。咱们的部队得在水里打仗,整天整夜又湿又冷,难受得很。
泗县周围都是平坦的水乡地带,日军把城里的大路改成了能挡敌人的土堡垒路。城外面那些村子,桂军给弄成了全方位的火力点,到处都是机枪阵地、藏身的地堡,还有迫击炮的摆放位置。
战斗一打响,山东的战士们立马就碰上了顽强的抵挡。咱们的进攻队伍,每往前走上一百米,就得闯过两三道敌人的枪林弹雨。因为前方的情报不够清楚,指挥起来也是磕磕绊绊,结果攻击总是断断续续,没办法连贯起来。这样一来,虽然咱们一直在努力往前冲,但攻势却总是被打断。
特别是在晚上发起猛攻时,敌人凭借高地上的强大火力进行压制,加上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,一步步阻挡我们的进攻,让战士们忙得团团转,筋疲力尽。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事,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我们。
因为雨水把通信线路泡坏了,好几个连队都跟师部联系不上了,战场上指挥得一塌糊涂。虽然部队在外围把敌人的援军给围住了,但想搞个全方位的攻击却特别难。
此刻,桂军的增援部队正迅速从固镇和宿县那边赶过来。他们没有全面进攻,只是朝着我军的外围防线试探性地开了几炮,这让山东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应对。
【20个团“啃不动”2个团,到底卡在哪?】
8月4号早上5点,山东野战军往南走的那部分队伍,差不多有20个团,正式开始了打泗县的战斗。炮兵被安排在了东、西、南三个方向,打算用“包围起来,一步步往前推”的打法。而敌人那边,只有桂系第七军的第一七二师的2个团,不过他们老兵多,大部分当兵都好几年了,平均下来得有7年多。
战斗打响后没多久,前线冲锋部队连连碰壁,不到四个小时就遇到了重重困难。
炮兵因为道路被水淹没,没法顺利到达原定的位置,火力支援就变成了“断断续续的近距离支援”,这让步兵的进攻老是受阻。特别是攻打高桥村和郭庄那段西线的部队,撞上了敌人密集的交叉火力网,短短4个小时里,伤亡人数就超过了一百。
泗县城区外头,建了些砖头和石头做的堡垒,还有土堆来当掩护,小水沟挖成了壕沟。桂军靠着“一道道防线”,弄了个环绕城区的战斗区域。
往东南方向,第一三四团在夜里硬着头皮走过了水汪汪的稻田,天快亮时冲到了东门城墙根儿。可因为他们后面没人支援,路上又都是烂泥,结果两个连的战士被敌人给包围消灭了。
到了8月5号晚上,第十纵队的三个团使劲攻打北边的城墙,他们派了突击队去炸敌人的碉堡。可是,那些炸药包特别难弄响,试了三次都没能把重要的城门给炸开。到了夜里,桂军开始反击,两边的步兵打到凌晨,死伤的人数都直线上升。
最关键的一战发生在8月6日,泗县城区开始反击。山东的军队想了个法子,他们围住了三面,留了一面想让敌人往外逃,然后再反过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,战果没多少。更糟糕的是,东边的两个营因为电台出了问题,没收到撤退的命令,结果被困在了城西的坝头上,最后全没了。
8月8号那天,局势变得更糟糕了。敌人不停地用迫击炮轰击我们中段的防线,结果野战指挥部不得不后退15公里,整个指挥系统都乱了套。陈毅将军直接跑到前线去看情况,他一看就觉得这仗打得“筋疲力尽,没路可走”。
那天晚上,陈毅给总指挥部发了电报,说:“咱们硬攻了五天,一点成果都没有,不如现在就撤,保留住主要力量。”到了8月9日晚上,全线撤退的命令就传下来了。山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在10日一早,就开始有计划地往后撤了。
这场仗打下来,死了伤了两千多人,炮弹用得那叫一个狠,战场拉得老长,有八十里地呢,结果愣是没摸到泗县城门的边儿。
陈毅后来回顾时说:“敌人虽然人少,但他们的阵地特别难打,我们好多地方都没准备好,结果他们就像块硬骨头一样难啃。这场仗打输了,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指挥员身上。”
【一仗没打赢,却打出了后面几仗的清醒!】
泗县那一战我们没打赢,损失真的很大,但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。就是那场难啃的硬仗,结果却成了解放战争里一个关键的变化点。
战后,陈毅自己动手给中央写了封反思信,里面实实在在讲了这次失败五个主要问题:一是兵力没摆对位置,二是情报没看准,三是对地形没摸透,四是通信指挥乱成一团,五是打仗的目标不明确。
毛泽东回电简短答复:“往后咱们得挑软柿子捏,专打能打赢的敌人,硬骨头仗咱不碰了。”
这个策略调整效果很快就显现了。紧接着,宿北、鲁南、孟良崮这几场大战役,都按照“把敌人分开,逐个消灭弱小部队”的新思路来打,简单来说,就是用我们的优势兵力去对付敌人的弱势部队,集中力量,一举歼灭。
华野对桂系那支“猴子军”的看法慢慢变了,不再硬着头皮去跟那些难缠的家伙死磕。他们换了打法,专门挑整编74师、整编25师这些掉队的敌人下手。
战术部署有了新变动:咱们改用“吃掉一股,分散一线”的策略,利用各种灵活的战术,比如设置包围圈、诱敌深入、假装撤退引敌人上钩这些招儿,让战局变得灵动起来,不再硬碰硬地跟敌人正面交锋。
泗县战斗失利后,山东野战军并未受到重创,反而让他们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,那就是“不能用游击战的思路来打正规战”。
而且,这场战斗给其他地区的解放军部队带来了一个生动的实例,大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,并在全军范围内传播开来,这样一来,就减少了再次发生类似错误的可能性。
毛泽东的军事策略慢慢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战术:“有机会就干,干了就得彻底消灭敌人,消灭不了就先不动手。”泗县那一仗虽然没赢,但却让我们明白了接下来该怎么取得胜利。
看看国军那边,虽说在这一仗里赢了,但往后打就没再复制这种胜果了。他们败得越来越厉害,从局部扩大到整体,最后彻底垮了。
陈毅亲笔写的一份自我反省书人民网报道,日期为2014年9月9日陈毅曾亲手写下一封深刻的自我反省信。在这封信里,他没有丝毫掩饰,真诚地剖析了自己的不足和过错。字里行间,透露出他严于律己、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。这封信,不仅是陈毅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份珍贵记录,更是后人学习其谦逊态度和自我反省精神的重要教材。通过这封信,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陈毅作为一位杰出领袖的胸怀与气度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下一篇:国家开发银行拟增发80亿元金融债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