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一生中只曾出国两次,而这两次的旅行目的地都是苏联。他对中苏两国关系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,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个年份,毛主席曾计划出国访问,但他当时选择的目的地并非苏联,而是位于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。
毛泽东曾通过中介转告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:“我和周恩来愿意亲自到华盛顿与你会面!”但遗憾的是,这封信被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搁置了,期间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,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中断。毛主席也对此深感遗憾,他评价罗斯福为“美国政府、人民、海陆空军将士的英明领导者!”
那么,在当时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,毛主席为何会主动提出与罗斯福会面的请求?这背后有何深远的背景和动因?
展开剩余85%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,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。当时,美国总统约翰·泰勒给清朝的道光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,并在信末落款写道:“您的好朋友,约翰·泰勒”。这封信标志着美国总统首次向中国皇帝写信,也是中美两国领导人首次接触的开始。
在那时的清朝,刚刚与英国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,被迫开放国门,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状态。与此同时,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,经济迅速发展,逐渐崛起,两国的力量差距也逐步拉开。
到1899年,美国提出了“门户开放”政策,开始在亚洲地区施加影响。而清政府则在与日本的战争中败北,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,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。美国借此机会加入了八国联军侵华,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的利益攫取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目标。首先是争取中国市场,由于中国人口众多,劳动力丰富,这对美国商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。美国已经在菲律宾建立了殖民地,这为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,能够帮助美国解决商品过剩的问题,并缓解国内经济危机。其次是派遣传教士到中国,促进所谓的中国“文明化”和“现代化”。美国的政治家认为,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国家,但近年来却屡遭外敌欺凌,因此若美国能扶持中国发展,将帮助其重新崛起,进而形成依赖关系。最后,美国希望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,因为中国的分裂将影响到远东的国际局势,也会威胁到美国的战略利益。
在这种背景下,蒋介石与美国展开了紧密合作,他为美国的大门敞开,美国则为蒋介石提供了援助。然而,随着美国“门户开放”政策的深入,日本感到受到了威胁,并因此采取了更加激进的行动。
1931年,日本发动了“九一八事变”,并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。美国对日本在中国的行为采取了一种既明确又模糊的态度。美国希望保全在中国东北的利益,但又不希望与日本彻底决裂。尽管蒋介石寄望于“国联”能够调解这一冲突,但最终未能成功,导致中国东北全境陷落。
虽然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深感愤怒,但为了获得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,他选择了忍耐,并将国内的重心放在了“剿共”上。与此同时,毛泽东在延安坚持革命,并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未来寻找希望。尽管位于偏远的陕北,毛泽东始终保持对世界局势的关注,并通过报纸和广播了解国际政治。
在此期间,许多美国代表访问了延安,毛泽东通过他们得知罗斯福政府的“新政”有效恢复了美国的经济,使国家从大萧条中走了出来。美国代表们也向罗斯福报告了毛泽东的革命事业,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如何在困境中坚持抗战,继续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。
二战爆发后,美国逐渐介入太平洋战争,这使得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。特别是在“七七事变”之后,国共两党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共同抵抗日本。然而,由于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,战争初期中国未能成功保卫其领土。令毛泽东感到遗憾的是,美国虽然口头上反对日本入侵中国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日本继续进行战略物资的交易,使得美国的“孤立主义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日本的侵略行为。
直到1940年,美国才开始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,并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,但这仍然没有触及到一些关键领域,特别是石油等战略物资。这一政策表明,美国仍然对日本保持某种程度的幻想,认为只要日本不侵犯美国的直接利益,双方或可维持现状。
1941年,日本袭击珍珠港,正式导致美国对日宣战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这一事件做出了评价:“这是日本为了侵略美国及其他和平国家发动的掠夺性战争,而被侵略的一方则是在捍卫独立和自由。”此时,毛泽东已经对罗斯福持高度评价,并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加深与美国的联系。
罗斯福也认识到,中国抗日对美国至关重要,因此积极推动了《中美新约》和《排华法案》的签署,这不仅废除了美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,还让中国人能够移民美国。此外,美国还向蒋介石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。罗斯福认为,蒋介石能够有效动员中国的各方力量,继续抵抗日本,但他并不担心中共的力量壮大。他的目标是避免国共两党在抗战关键时刻发生冲突,影响美国的利益。
罗斯福与中共的接触,实际上是通过一位美国记者——斯诺实现的。斯诺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到延安,采访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,并将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真实情况带回美国,出版了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。斯诺的报道让罗斯福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,并促使他对中共持相对宽容的态度。
1942年2月,斯诺与罗斯福在白宫会面,详细交流了关于中国的真实情况,并向罗斯福推荐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。斯诺还特别强调了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的勇敢与决心,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,更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。罗斯福通过这些信息加深了对中共的了解。
美国的外交官中,也有一些年轻官员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深感失望,相反,他们对中共持更加积极的看法。其中,戴维斯和谢伟思等人特别强调,美国应当与中共接触,以确保在未来的中国政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1944年,随着中国战场形势的变化,美国终于决定派出军事观察组进入延安,并开始与中共进行直接接触。尽管蒋介石出于狭隘的政治利益不愿与中共接触,但在军事形势压力下,最终同意了美国观察组的访问。
美国观察组到达延安后,毛泽东立即指示地方官员全力配合,展现出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外交素养。毛泽东还亲自接待了观察组成员,并通过一系列谈话,向美国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。
这些接触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中美关系的走向,但却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契机。然而,随着罗斯福的去世,美国国内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,导致这段复杂的接触逐渐停止。
发布于:天津市
